▎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五花八门的社交媒体软件正在悄然“偷走”我们的大量时间精力。近日,由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学者领衔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超过5000人持续1年的大规模随访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后续抑郁症状增加明显有关。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分别是一款照片分享软件、某大型社交网站、以及一款短视频分享软件。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事实上,此前已有研究提示,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幸福感下降以及焦虑、抑郁程度增加有关。然而,两者无因果关系,以及这种现象能否外推到更广泛人群,还缺乏充分的证据。相比之下,这项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大范围覆盖了美国50个州的18岁以上人群,而且通过“纵向”研究,分析随着时间推移,使用社交媒体与后续抑郁症状的影响,以更好排除“抑郁人群会更多使用社交媒体”的反向关联。换言之,这些人抑郁症状的恶化,确实是在频繁使用某些社交媒体后而出现的。
具体来看,研究人员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每个月进行一次互联网使用调查,共调查13次。研究关注的社交媒体包括在当地被广泛使用的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Pinterest、TikTok、Twitter、Snapchat和YouTube等。同时,研究收集了参与者的基本社会人口学信息,并多次通过抑郁筛查量表PHQ-9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共有5395人至少完成了两次抑郁症状评估,且首次评估时PHQ-9得分<5分(无抑郁)。他们的平均年龄约56岁,65.7%为女性,覆盖了亚裔、黑人、西班牙裔、白人、原住民等多样化的人群。其中,482人(8.9%)在第二次评估中PHQ-9得分升高,意味着他们的抑郁症状变得明显。在调整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后,一款照片分享软件与抑郁症状增加的可能性升高53%有关,某大型社交网站和短视频软件分别与风险升高42%和39%有关。在考虑了获取新闻的来源渠道、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以及每日面对面社交互动的情况后,这种关联并没有改变。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年龄段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有所不同。在≥35岁人群中,抑郁症状增加与上述照片分享软件和短视频软件的关联更明显,对于<35岁人群,则恰恰相反,与大型社交网站的关联更明显。
▲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与抑郁症状增加的关联(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者也谨慎指出,这项研究并不足以说明社交媒体与抑郁的因果关系,但结果支持并拓展了此前多项研究的发现,同时呼吁未来有更多研究进一步阐明社交媒体如何影响成人抑郁的发生发展。不过,这一结果无疑为我们带来了警示。在忙碌的一天后,不妨远离网络,从真实生活中寻找更多幸福感。如果你也热衷于社交媒体,不妨也用PHQ-9量表测一测,看看自己是不是要更多走出虚拟世界。PHQ-9问卷
在过去两周内,你是否经常被以下问题困扰?1. 对做事没有兴趣2. 感到沮丧、沮丧或绝望3. 难以入睡、睡不安稳,或睡得太多4. 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5. 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6. 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或者让自己或家人失望7. 难以专心做一件事8. 动作或说话太慢,已经引起他人注意;或者特别烦躁不安9. 认为自己不如死去,或有自残想法
每一问回答:“从不”得0分,“偶尔”得1分,“超过一半时间”得2分,“几乎每天”得3分。
PHQ-9量表总得分在0-27分之间,不同分值提示了不同的抑郁程度:0-4分:无抑郁
5-9分:轻度抑郁
10-14分:中度抑郁
15-19分:中重度抑郁
20-27分:重度抑郁
[1] Perlis RH, Green J, Simonson M, et al.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US Adults. JAMA Netw Open,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36113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